健康知识

酷生活

达人秀

健康知识

健康俱乐部

消费投诉

健康活动

广告

4位专家解疑:都说“无症状”是大多数,可为何我们如此痛苦?
2022-12-23 16:20 文章来源:腾讯网 作者:汪航 点击:

近期,随着奥密克奥变异株在我国的大流行,越来越多的感染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新冠症状,包括发烧、咳嗽、咽痛、鼻塞、肌肉酸痛等等,大多数感染者表示自己至少有1-2个上述症状,或者有更多。人们似乎感觉到,周围很少有无症状的感染者。

对于这一现象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,北方有症状的病人比例比南方高很多,上海有症状的病人比例介于北京和广州之间。他还提醒,要警惕高龄老人的“沉默性缺氧”。

就在同一天,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刘兴鹏通过微博发出警示:北京的变异株感染后大多数人都有症状,而且还挺重;该病毒导致肺炎的风险被低估了;对于那些平时看上去还算健康的高龄老人来讲,奥密克戎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,感染几天后突然出现病情急转直下者很常见,需要高度警惕。

连日来出现的感染者自述和医生警示,让人重新关注奥密克戎的致病力。本月初,广州公布的数据显示,该市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16.27万例,其中约90%是无症状感染者,只有4例重症和危重症。

更早前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6月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间33816名“非重症奥密克戎感染者”的临床数据,结果显示,风险组和非风险组中,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76.2%和78.6%。所有轻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和咳痰,其次是疲劳,只有4%的轻症患者出现发烧。33816名感染者中,有22名患者发展为重/危重症感染,99名患者被确诊为肺炎。

虽然以往的疫情数据和相关研究均表示,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最高,但这一结论却在“放开”后引发了广泛讨论。有医生告诉“医学界”,北京的发烧病人多,无症状感染者相对较少,绝对不会有90%以上是无症状感染。

更多人开始疑惑,为什么身边的大部分感染者都是有症状的,无症状感染者去哪了?

事实上,我国今年6月发布的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曾对“无症状感染者”有明确定义: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,无相关临床表现,如发热、 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嗅(味)觉减退、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,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。

按此定义,有发烧、咳嗽等任何临床表现的阳性人群都不应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。当下,国内正经历疫情感染的高峰期,为什么各方面对无症状感染者有如此不同的结论?普遍有症状是否意味着病毒致病力增强了?感染高峰过后,会形成免疫屏障吗?

针对这些问题,“医学界”对话了四位相关领域知名的医学专家,他们分别是: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、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教授刘又宁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宋元林。

以下为专家们对相关问题的回答:

医学界:防控政策放开后,大家对这波疫情有个普遍的困惑,就是感觉身边感染了的人几乎都要经历发烧、咽痛等过程,极少有真正的“无症状者”,这和过去的疫情通报数据有很大不同,你觉得是什么原因?

王广发:因为此前采取的是常态化核酸检测,筛查面广,“阳性”也都在非常早期发现。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处于新冠病毒的潜伏期,还没出现症状。现在取消了常态化核酸检测,基本上只有发生了症状,才会去主动检测发现自己是被感染者。

蔡卫平:由于现在已经不再做大规模核酸筛查,无法估计到底有多少无症状感染者,但有症状的人一定会被发现,所以大家感觉都是有症状的病人。

每一种传染病流行期间都会有隐性感染者,就是所谓的无症状感染。但放开以后的情况跟封控时差不多的就是无症状和轻症,他们还是占98%左右,这点没有改变。另外,极少有新冠肺炎病人。

刘又宁:首先可能是病毒本身的差别,奥密克戎现在有几百种亚型。以北京为例,我认为这一次新冠感染的临床表现要比广州重,广州上一次报道称,14万人里有90%以上是无症状感染者,前几天我也对媒体提到过,北京的无症状感染者相对较少,发烧病人多,气温不同不可能引起如此大的差别。

其次,现在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核酸筛查,无法统计无症状感染者真正数量,有些人自己在家里做抗原,但也是有症状后才会做,自然就低估了无症状感染的发生率,所以现在难以准确估算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数字,但我认为北京绝对不会有90%以上是无症状感染。

以上数据来自北京地区的初步认定,还没得到科学证实,我国其他地区,特别是南方现阶段是否仍保持高比率的无症状感染,也是疑问。

宋元林:从我自己的体验和临床观察来看,这波疫情感染者普遍都会出现一些症状,无论是轻型还是普通型,轻型的症状也比较明显。

原来的感染者都发现得比较早,症状还没有出现就被统计为“无症状”。而现在不做常态化核酸,真正的“无症状”并不知道被感染了,发声的、就医的,都是出现明显症状的人。

此外,现在是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,气候干燥,国外就已经出现了包括新冠病毒在内,多种病原体合并流行的形势。各种原因,都有可能导致看上去这波疫情症状,比上半年要更重一点。

但这些都只是推测,真正要解释这个问题,只有等这波疫情后,把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,得出一个真正的比例后才能加以分析。

医学界:你对无症状感染者是怎么定义的?现在很多人都表示“有症状”,这意味着病毒致病力增强了吗?

蔡卫平:无症状就是无新冠相关症状,现在朋友圈里大家晒的基本上都是新冠相关症状。致病性增强表现为肺炎占比增加或者是重症比例增加,但目前还看不到这样的趋势,大家的症状还是局限在上呼吸道和发烧。

刘又宁:两年以前我就把无症状感染者分成了三类,第一类是处于潜伏期,核酸阳性,刚开始没症状,后来发病的人群。第二类核酸是阳性,一直到核酸转阴都没有什么临床症状,但这部分人抗体呈阳性的,说明感染后有了血清学反应。第三类我称其为“健康病毒携带者”,即核酸阳性,有流行病病史,周围也有人感染,但是这部分人不仅没有临床症状,在连续几次抗体检查和早期IgM(急性期的抗体)、后期IgG(长期或永久性抗体)中也都是阴性的。

从严格的概念来说,第三类不应该称为感染,所以我把它叫做“健康病毒携带者”,最近也有权威专家提倡,不要把无症状感染者称为病人,这个呼吁我在某种程度上是赞成的,病人总得有临床症状。

宋元林:无症状感染者就是没有任何症状,包括发烧等。

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病毒致病力有发生明显变化,仅凭目前观察的情况不足以说明问题,需要等到最后大数据出来,有多少感染?多少重症?多少死亡?年龄分布如何?事后做一些横断面的研究,才可能得到结论。

医学界:现在来看,青壮年在感染后出现高热、咽痛等症状,很多人苦不堪言,从这个现象来推测,你觉得这会增加老年人群感染后的风险吗?

王广发:老年人和年轻人不一样。年轻人一般是症状越重,病情也越重。但有些老年人因为(免疫)反应不上来,可能病情严重,但症状不明显。有时候病得特别重,反而是低体温,甚至致休克。医生判断病情不是只根据某一个指标,而是综合评判。

蔡卫平:老年人肯定会比年轻人更容易变成重症,主要是容易合并细菌性肺炎或者基础病加重。还有待在家里活动减少导致血栓形成。这3个因素老人都要小心并提前预防。

刘又宁:从目前收治的情况来看,重症病人并不是极少数。大部分患者现在都在居家观察,疫情还并不是那么可怕,并且症状恢复多数在三五天之内,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就好了,但应该警惕的是,虽然奥密克戎致病性比较温和,但是发病基数要是很大的话,临床压力和由此造成的医疗挤兑也是不容忽视的。

元旦前后,我们第一个高峰到底会有多少人感染?比较可靠的说法是10%-30%的人感染,千万不要小看这10%,14亿人口就是一亿四千万,所以带来的医疗冲击是很大的。另外,既然基数大了,哪怕是像流感那样死亡率低,重症率低,但重症住院和死亡的绝对人数还是会增加的,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格外警惕。

我还想强调,新冠的直接死因都是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,许多肺炎并不发生在病程急性期而是患病5-10天内,也有人曾一度缓解后再发生肺炎。不同年龄层都有肺炎发生,但老年人居多,最大危险因素是从没接种过疫苗,其次才是老年、慢性病、肥胖等因素的叠加。对这些人如有条件进行无创的氧饱和度监测,对及早发现肺炎、呼吸功能障碍很有帮助。

宋元林:症状轻重并不只和病毒毒力相关,也和感染者的免疫力有关。感染同一个病毒,有的人就比较轻,也有一些人原本身体很好,但反而症状特别重,这是因为他/她的免疫反应比较强。

短暂的高热、咽痛这些症状,不是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危险的唯一指标,还是要看是否有高危因素,比如基础病、免疫抑制等。作为家属,首先要给老人降温。若出现高烧3天不退,或者有呼吸困难、本来就有基础病的,就要及时送医。

医学界:这波感染高峰过后,会形成免疫屏障吗?对于感染过的人,接下来需要注意什么?

王广发:这波疫情会形成一定的免疫屏障,反过来使得疫情趋于缓和。我认为这要等到春节以后大概两周左右,全国疫情态势就会往下走。

对于感染过的人,绝大多数短期内不会出现再感染,有极个别的特例,就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,他们产生不了足够的抗体。如果真的有人出现新冠反复感染,那就要去医院查查自身免疫的情况了,是否存在比如细胞免疫的缺陷。

大部分人无需恐慌。转阴后可正常上班、外出活动。但要注意,现在本就是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,公共场合最好佩戴口罩、适度保持社交距离、平时勤洗手,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

蔡卫平:一定会形成免疫屏障。既然能自己好了,一定就是产生了针对奥密克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,这些免疫能较强地维持至少半年,甚至更长。所以再次感染奥密克戎的可能性极小。当人群70%以上都对奥密克戎有免疫的时候,大流行就会明显缓和下来。

刘又宁:我们现在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希望建立起免疫屏障,我国此轮疫情第一波感染高峰才刚刚开始,有的地方可能到了,有的地方还没有到,所以很难预测这一轮疫情后二次感染的几率,一般认为,首次感染后三个月到半年内很少发生二次感染,网传两三周内发生二次感染的病例不可相信,也可能首次感染没彻底康复或又患了流感等。国外报道奥密克戎二次感染几率在20%左右,对于再感染BQ.1、XBB等几率会稍升高。

至于二次感染是不是比第一次更严重,目前看还很难下结论,很多报告说二次感染的症状表现比第一次轻,也有个别的报告说二次感染的老年人死亡率会升高,总之,我觉得目前还需要继续观察,等到我们自己的大样本数据出来后,才能够搞清楚这个问题。

宋元林:会形成一定的免疫屏障,而且我认为相比国外之前的疫情波,(免疫屏障)形成得会更快,因为我们短期内就有大量人感染,加上马上面临春运大迁徙。

也不排除未来由于大量人群感染,病毒再次发生变异,导致建立起的免疫屏障被重新打破。但这纯粹只是一种可能性,并且短期内也不太会发生,对于公众,这并不是目前值得担忧的问题。

除非像德尔塔变化到奥密克戎一样,出现了一个全新变异株,否则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,感染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二次感染。时间久了,也还会有新的疫苗接种计划,提高保护力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,新冠康复了,不代表不会被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。因此转阴后,大家公共场合还是尽量佩戴口罩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,但无需产生恐惧心理,刻意回避与外界接触。

 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0

相关阅读

热点文章排行

  • 本周
  • 本月